警惕“隐形杀手”骨质疏松症
提到骨质疏松,您也许认为这是上了岁数的人才会面临的挑战。事实上,对于烟酒过度、运动量少、盲目减肥的现代人来说,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已经为年老时的骨健康埋下了祸根,并使骨质疏松呈现年轻化趋势。到底骨质疏松有哪些风险因素,哪些人群更易患上骨质疏松症,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?在本文中,我将为您解密骨质疏松症,指导您如何评估自身的患病风险并及早预防。
什么是骨质疏松症
骨质疏松症是骨量减少、骨质量退化,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的全身骨代谢疾病。
骨质疏松症被称为“隐形杀手”,因其早期很难发现症状。患者通常在骨折或多次骨折后才确诊患病,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并导致不可逆的伤残。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为椎体、髋部和腕部。其中,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,有可能导致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、短期内再次发生骨折甚至死亡。此外,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还包括疼痛、和骨骼变形(驼背)和呼吸功能下降。
骨质疏松风险评估
在我国,男性在20~30岁骨量达到峰值,女性则在30~40岁[1]。此后骨质就开始流失。尽管骨质疏松症不易察觉,但预先知晓风险因素、及时预防和检查,将有效预测和控制骨折风险。
不可控的骨质疏松风险因素[2]:
- 年龄增长
- 种族(白种人及亚裔患病风险最高)
- 性别(女性高于男性)
- 女性过早绝经(不超过45岁),包括手术后停经
- 女性雌激素缺乏,男士雄性激素缺乏
- 纤瘦体质(BMI值低于19)
- 骨质疏松症家族史(直系亲属)
- 本身曾患骨折
- 身高减少超过四厘米(一寸)
可改变的风险因素[3]:
- 钙质和维生素D摄取不足
- 吸烟
- 酗酒(每天饮酒两杯或以上)
- 运动量不足,或缺乏户外运动
- 长期经常性腹泻
- 长期服用易导致骨流失的药物,包括糖皮质激素、GnRH拮抗剂(治疗子宫肌瘤、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前列腺癌等)、长效安宫黄体酮(避孕药)、甲状腺素、抗癫痫药和抗肿瘤药物等。
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预防
由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症状不易察觉,及早了解您的家族病史、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非常必要。世界卫生组织的骨质疏松症国际诊断标准是腰椎、股骨颈、或全髋、前臂1/3处的T值等于或小于-2.5。骨量诊断(骨矿测定)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,双能X线(DXA)骨密度仪是现今临床评估骨量的主要工具和金标准(或者说是唯一的诊断设备),可用于检测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,同时预测骨折风险并监督疗效。目前,北京和睦家医院已引进双能X线骨密度仪,骨密度专家及骨科专家将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及诊断。
年龄在50岁或以上的男性,及绝经或围绝经的女性,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、或者有上述提到的骨质疏松症风险因素的人,建议您及早接受骨密度检测。此外,如果您考虑接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,或正在进行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,同样建议您进行骨密度检测以监督治疗。
无论检测结果显示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,您都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及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。
首先,注意合理膳食。多食用高钙食物,如奶制品、海产品、豆制品及绿叶蔬菜等。除了摄取足够钙质外,还应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。少吃高盐、糖和油的食物,动物蛋白质也不宜食用过多,减少钙质随尿液流失的机会;少喝咖啡、浓茶、酒精饮品及碳酸饮料。在年轻时就尽可能的通过合理膳食将钙质保存在体内,获得更高的峰值骨量。
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人认为骨质疏松即是“缺钙”,因此盲目补钙。而实际上,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,人到中年后都会发生年龄相关的骨质流失,每年在0.5-1%左右, 绝经早期的女性骨量的年丢失率可以达到2-3%。因此,要想降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,应在青少年甚至胎儿期打好基础,
保证有一个高的峰值骨量以应对年龄相关的骨丢失。中老年时期单纯大量补钙不仅不能治疗骨质疏松症,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,对身体有害无益。如果您认为通过食物无法获得足量钙质,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补钙。
其次,定期进行户外运动。定期、适量运动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健康忠告。运动不仅对增强心肺功能、保持身心愉悦有帮助,对骨健康同样有益。在进行户外运动时,适当的日光照射可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,从而促进钙质吸收。负重运动(如跑步、打太极、爬楼梯、球类运动)能够增加肌肉力量、维持骨骼正常代谢。
骨质疏松症的结局是骨折,不仅给治疗带来高昂的费用,更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痛、残疾甚至死亡。如果您属于骨质疏松症的高风险人群,应在日常生活中小心跌倒,防止不慎跌倒引起骨折或更严重的意外发生。
参考资料:
[1]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. 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.
2008
[2][3] http://www.osteofound.org/fixed-risk-factors.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. 2012年9月17日21:00